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章(1 / 2)





  青娘满脸失落,将妆匣放在旁边,又不死心地问:“那九娘待会儿可要修饰妆容?”

  按照眼下时兴的妆容,把脸抹得雪白,眉画成又粗又宽的广眉,还描上红色的面靥?王九娘一个激灵,连忙摇了摇头。饶了她吧!这种审美观她实在是欣赏不了,再怎么漂亮的美人也经不住这种奇葩妆容的“修饰”啊!

  青娘又默默地把铅粉、胭脂、花钿、口脂都收了起来,有些失魂落魄地晃悠出去了。

  “这又怎么了?”丹娘掀起竹帘,带着春娘、夏娘,捧着净面的温水、软巾,漱口的青盐水、细齿刷进了屋。

  王九娘摇摇首,笑道:“无事,许是青娘昨夜没睡好罢。”

  待她洗漱完之后,丹娘本也想捧来妆匣,但一看青娘早就收了起来,不免笑了:“九娘虽是这样素面朝天的,但气色也已经好多了。不过,头上没有半点装饰总看着不像,不若奴去附近看看可有开得正好的花,折上两朵回来簪上?”

  簪鲜花总比戴那些金银珠玉好些,王九娘点了点头。

  “不必去了,今日我见清云观外那几丛芍药开了,一时心喜折了两朵,正好让九娘簪上。”精舍院子里响起了王七郎的声音,除了惧他如虎的青娘之外,王九娘并丹娘诸人都不由得微微笑了起来。

  “阿兄今日来得真早。”王九娘起身迎了出去,正好见王七郎走进了中屋。

  他今日仍然裹着玄色幞头巾,身着浅碧色交领大袖袍,手里托着一个盛了水的白瓷盘,上面静静卧着两朵芍药。一朵为浅粉色,一朵为淡黄色,花盘肥硕动人、花瓣繁复美丽,乍一看去,与花王牡丹相比亦不逊色。

  “九娘且簪了这朵,更衬出了好气色。”说着,他选了那朵浅粉色的芍药,让丹娘给妹妹插上。

  “原来那清云观外也有这般漂亮的花丛,改日真该去看看。”王九娘抬手轻轻抚了抚头上的花朵,仍有些不太习惯。

  “待你身子大好了,阿兄带你去。”王七郎道。

  “我还想看看阿兄住的寮舍,是不是真比长秋寺的寮舍好些。”

  “不过住上两旬而已,被褥早便换过了,其他哪有什么要紧的?”

  虽是兄妹,但毕竟男女有别。小小一间精舍,也容不得兄妹俩一同住下。王七郎便去了离长秋寺不远的道观清云观中借住。他虽然什么都不曾提起,但春娘、夏娘两个小丫头向他的贴身侍从打听过,那道观的寮舍恐怕也不比长秋尼寺舒适多少。

  王九娘没想到,对衣食住行那么挑剔的王七郎竟如此随遇而安。每日都是精神奕奕的,便如在华屋美榻中歇息一般起居自然。她不禁对这位兄长的人品气度更加敬服了。

  兄妹俩用过朝食之后,便一同去了精舍外的竹林里散步。

  不多时,王七郎的心腹侍从便匆匆来报信,低声在他耳边说了几句。

  王九娘瞥见兄长的眉头微微一挑,嘴角轻轻勾了起来,主动道:“阿兄若是有事,尽管去忙便是。我正想去长秋寺里拜佛上香,也有两日没见灵和法师了。”

  “去罢。”王七郎道,“我也没什么事,不过是张五郎来了而已。”

  转身欲走的王九娘步子一顿。

  便听身后兄长又轻飘飘地加了几句:“九娘可想见他?当初他遣人往长安送信,路上竟费了十来日。所以,大约他就以为,阿兄要从长安过来,至少也须得十几日后罢。难怪都隔了这么久,才想起来见你。”

  作为贵介公子,王七郎从长安赶到洛阳,只不过用了三日。而张家的仆从连送急信也如此怠慢,怪不得他提到张家时便又愤怒又不屑。

  “我与他缘分已尽,也不必再见面了。”王九娘对那张五郎也没什么特别的恶感。毕竟,他以为自己被戴了绿帽子,才做出了过激的反应,也是人之常情。不过,作为丈夫,他对于前身的死当然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。

  “算了,毕竟说的是你与他和离之事,你在东屋里听着便是。”王七郎略作思索,便松了口,示意妹妹跟着他回精舍。

  回到精舍后,王九娘便在东屋的矮榻上坐下了。因她如今身子尚虚,丹娘、青娘也并不会提醒她必须规规矩矩地跪坐,反而主动地拿了隐囊给她靠着,又在她身前放了个栅足案,摆了些水果、小食供她取用。

  不多时,便听外头传来一阵喧哗声。

  “许久不见七郎,真是风采依旧。”

  “呵,七郎不是你能叫得的,我与你张五郎从未如此亲近过,舅兄当然更不必了。”

  一句话噎死人哪!阿兄威武!王九娘低头轻轻地笑了起来。

  那张五郎犹豫了一会儿,果断换了称呼:“明润兄若是责怪于我,也是情理之中。放妻缘由我不便细说,九娘与身边的侍婢都很清楚。”

  王七郎回道:“不错,其中缘故,我如今比你知道得更清楚。和离便和离罢,九娘在你们张家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。当初你阿爷带着你到我家苦苦相求,许了无数好话,我阿爷阿娘才答应让九娘下嫁。不然,光凭你们寒素之户,就算你家阿爷官至礼部侍郎,又如何能娶得我太原王氏三房嫡支嫡女?”

  张五郎似是被他这段话激怒了,外间传来几案翻倒之声:“口口声声太原王氏嫡支嫡女!太原王氏女又如何?!还不是不守妇道!!与外男……”

  “张五郎,慎言。”王七郎很及时地打断了他,语气仍然像平时一样和缓,“九娘下嫁你家,却遭受慢待是事实。不必她说什么,光是你家的仆从连送封急信都需要十几日这种事,我便能推断出你们张家的家风如何了。如此下去,张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。罢了,不提其他,且说说和离之事罢。我太原王氏不缺资财,只需将九娘嫁妆带回即可。不过,你那小妾碧娘,须交给我来处置。”

  “碧娘?”张五郎显然怔住了,犹豫了一会儿才回答,“碧娘已有了身孕……”

  “尚未有嫡子,便先有了婢生子,亏你家阿爷还是礼部侍郎,竟没教过你如何端正家风么?”王七郎仍是慢条斯理地道,“且不说其他,那贱婢的身契在我这里。若你不将她送来,那就算成是逃奴罢,打死不论。”

  “你——”张五郎一时哑口无言。

  王九娘一面听着,一面心不在焉地想着“太原王氏”这个称号。就算以她实在没多少积累的历史知识,也听过魏晋隋唐时一些赫赫有名的世家名字。比如魏晋南北朝时,当然以乌衣巷的王谢最有名。其中,“王”就是出过王羲之的琅邪王氏了。而隋唐时更有五姓七家之说,其中——似乎就有太原王氏?太原王氏和琅邪王氏有什么关系来着?

  完了,她如今大概是最没有常识的世家女了,没有之一。

  ☆、第七章 兄妹深谈

  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之间有什么关系,委实是一个相当深奥的命题。

  尤其对于王九娘而言,再苦苦思索,亦找不出答案。她本人对纵横魏晋隋唐那些赫赫有名的世家几乎一无所知,而前身又从未给她留下半点记忆。于是,思考了一段时间未果之后,她便果断地将这个深奥的命题抛到了九霄云外。

  与其耗费时间想什么世家谱系,不若先仔细打听清楚自家到底有哪些人。免得回长安与亲人相见时,闹出见面不相识的破绽来。不过,她该向谁打听?兄长王七郎自然不能提,不但不能提,更不能让他察觉。至于丹娘与青娘,也不合适。她们是她的贴身侍婢,对前身的性情了如指掌。眼下她的转变尚可称为遭逢大变移了性情,但若是连家人都不记得,又该如何解释?何况,她都已经与兄长两眼泪汪汪地相认了,如今再装作失去记忆,已是太迟了。

  想到此处,王九娘有些纠结地放下手中的书卷。

  她此刻正规规矩矩地跪坐在中屋左侧的矮榻上,惯用的栅足案放在旁边,上头摆了一大碟红艳艳的樱桃。而她那位便宜兄长盘腿趺坐于正中的长榻上,手持书卷侧靠着凭几,一派闲适之态。按理说,他眼下全无仪态,但偏偏即使是这样随意一靠,也仍然姿容优雅、毫无破绽。

  “怎么?可是累了?不必坐得那么端正,随意一些便是。你身体尚虚,经不得也没必要守这些虚礼。”王七郎温和道,随手拈了一颗樱桃放入口中,“果然还是当季的樱桃味道好。那些为了摆阔早早办樱桃宴的,却因果实酸涩只能沾糖酪吃,真是暴殄天物。”

  王九娘轻轻地捶了捶跪得有些麻木的腿,也学着靠在了凭几上,顿时便觉得舒服多了。不过,她只吃了几颗樱桃,便因心事重重没了胃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