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结语——(1 / 2)

结语——



甲午以来,中国在激荡中前进。这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。



虽然有诸多因素作用,但外部威胁空前严重,是最大的压力。在这种外部压力下,激发和促进了中国内部力量的剧烈变动。



中国有志之士强国的努力——洋务运动的虚假繁荣景像,被日本撕得一干二净,除了另谋他途,还能有什么机会?



近代中国备尝苦难,唯有甲午最让人椎心,几千年刀光剑影,都相逢一笑,唯有日军历次侵华战争的伤痕,历久不愈。



非为别的,自甲午年起,日本五十多年对中国的虎视眈眈,半个世纪的血泪仇恨。参加八国联军侵华,日俄战争(胜了就掠夺中国土地),扶立“满洲国”等汉奸政权,分裂中国;发动全面侵华,一次次变本加厉,中国,几乎被日本所灭。



看它那国土的样子,要是个霸王龙庞然大物也就罢了,偏偏是个以前从不起眼的毒蜥蜴。



但它就是贪婪地盯着中国,得空就咬一口,咬多了毒液就致命。甩也甩不开,离中国还这么近。



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警惕?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真正的警惕,还在于吸取教训,引以为戒,避免悲剧和创伤再次发生。但论史大军之中,简直是鱼龙混杂,一些“黑军”混迹于媒体充斥于网络。



读甲午史,纠结于各种观点的混乱。不客气地说,在这个领域便让我初步领略了各种史观的集中和交混。



比较有代表性的,可以随手拈来:



其一,有持历史阶段论的,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评价断层,割断了甲午战争与此前、此后的承接相继联系,也割裂了大清与世界的普遍互动联系。



否认联系和发展,无可避免地,结论就缪以千里了。



有些观点不是一般的偏见,完全是以偏盖全。



一谈甲午之败,全以腐败“一言以蔽之”,或以朝廷无能以笼盖之,又或以军队无能怕死气短以简言之。说来,有些研究者看问题眼光很窄,所以简单而浮浅,深一点说,是脱离了一个基本的事实: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交困,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严峻。



国力强弱、机制优劣、军事实力对比、国际环境如何,准备充分与否,策略是否得法,应该深入分析,才可能找到借鉴。孙子说:“经之以五事:道天地将法”,合在一起,国家间斗争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,战争是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最终表现形式。这五事我们不去一一研究,只盯住一项,那不是“一叶障目”吗?



还有人信奉“赤者足赤,墨者尽墨”。



一说甲午之败就是先进文化打败落后文化——这本是当年日本拿来为自己掩盖的话啊!问题是,这样说怎么解释军国主义从何而来,日本二战之败又是什么引来的?



我中华百年耻辱是事实,知耻而后勇,敢于向胜者学习是应该的。但照某些人的观点,几千年中华文明在一些人眼里就一文不值了吗?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其二,有逆用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这句史学家奉为“经典”的理论,生硬套用现代事物和概念来解读历史的。比如,有人将今日“全球化”纯洁为一场平等的街头买卖,反推至晚清,竟得出中国不该妄动干戈的结论。



出发点就是错的——既不知(或无视)全球化之本质,又掩盖晚清世界已进入资本输出、市场争夺,兴起全球殖民地瓜分掠夺这一事实,更无视今天的合作中充满斗争和陷阱的险恶局势,无视今日平等合作之基础,实乃无数先辈以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平等比肩地位,并需要时刻以强力来维护。



结论自然是错的——抹杀了列强瓜分中国之事实,抹杀奋起抗争救国的功绩。按一些人的言下之意,不如我替他说出来,就是——仿佛受害者的反抗竟然成了战争的起源,祸害是咎由自取。



照这样说,对老蒋的“不抵抗”政策,步步退让,又该如何看待?



于是,我是越看越糊涂。“不该妄动干戈”,这本来应该是严肃地分析,掷地有声地扔给挑起战争的行凶国,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。



以上是道行高深的人的研究成果,很能迷惑人。还有一帮人根本没有这种道行,就是生硬地提出自己的“奇特成果”,什么“放弃朝鲜便不会有甲午战争说”,“没有甲午就能强国说”,“主动‘开关’通商便不会有侵华说”……不值一驳。



按这样的研究,如何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启示?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其三,解构历史、篡改历史、抹黑历史,痕迹简直无处不在。



与对抗战和解放战争实施的“历史虚无主义”手法相类似,篡改的目标何止是某一段,简直是针对整个中国历史,随处发起。



对甲午战争也有,奇闻怪谈什么样的都有。



有些人根本不知从哪儿捡来的东西,什么八国联军入侵,市民怕清兵不怕外敌,有寻求日军保护的,还有说是寻求俄国军队保护的。还有什么,“五四运动”众人要求中华民国政府废除“二十一条”、收回山东,山东人竟不同意,组团进京抗议(收回山东)……你这么说经过山东人同意了吗?俺们山东人什么时候这么贱过?



对细节的探究与争执本值得赞许,但别忘了一个总体形态,一个基本的判断:侵略者。他们会是来帮我们的吗?



在这里我要提提那些故作神秘的揭秘者,整天揭秘揭秘,他有什么秘可揭,躲在无人角落凭空想象编造出一些离奇的东西,拉开窗帘就兴奋地嚷嚷有新发现。刚从那个年代穿越回来的吗?



研究历史、寻找真相,对一些资料尤其需要谨慎判别,无法判断真伪则须存疑,以待考证。这是应有的严肃态度。



但胡乱捡拾的就太多了。有些观点,纯粹是侵略者的自我美化宣传。甲午战争期间这种假新闻还少吗?严肃的学者是引用来揭露敌人,注明出处、分析它的虚假,我们要警惕的是一些无知无耻的人则断章取义,有意隐去出处,拿来矮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人。



更不用提,很多人纯粹就是心甘情愿地充当人家的搬运工,把针对我们制造的“污言”“脏水”,提回来便倒在我们自己人头上。



充满网络的抄袭,不加思索的转发,不断扩大和浸润,又有多少人不知不觉、一分钱不要地帮助人家传播了对我们的流言和攻击?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一方面,学生的教科书条目化,知识零碎,讲不清楚。台湾民众抗击日本侵略的宏大画卷,压缩成不到一页的“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”,总共用了四个关键词“刘永福”“徐骧”“黑旗军”,还有“袁标清”(黑旗军营官),外加几处时间加上“台湾民主国”“唐景崧”等几个名词,用于填空。触及细节的,只“大甲溪”“嘉义”“曾文溪”三场战斗,不光选不准,用的还是直接抄来的记录,全是“日军遗尸甚众,溪水为之不流”、“大摆地雷阵,炸死炸伤日军七百余人”,此类章回和评书式的语言,艰苦卓绝的战争、成千上万人的流血牺牲就是这样简单被轻松道过,能告诉学生什么?能震撼心灵吗?



另一方面,新时代里,快节奏的生活,使很多人根本无暇去细细完整地读历史,而网络时代又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快捷渠道,随时方便获取知识,更代替了艰苦学习。可如海的信息,代价是泥沙俱下,考验学习者的眼光和运气。遇师不佳,容易被误。一旦先入为主地接受一个不正确的观点,就如吃了这种带有各种添加剂的快餐泡面,不仅营养不够,恐怕还有害。



倒行者倒是很快适应并迅速应用了现代传播手段的。网上争吵特别多,不是站在学术研究探讨上,而是专门扣大帽子。舆论环境中,主流不壮大,跪舔洋人政府的光荣,反说迎合主流的人可耻,还说得理直气壮。时下观点分歧特别多,几乎无事不产生分歧。有的研究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知,反正提出来的观点已经错误,却拿来误导别人,这就不是添加剂,而是直接下毒害人了。难怪几乎在任何事情一出现,人们都会立刻被撕成不同的认识群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