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7节(1 / 2)





  喝完奶,她细心地把木盆里还剩的一点水,直接浇到火里,把火淋熄。再刨了个小坑,把灰烬和烧得有些发黑的石块一起埋进去。

  只热个牛奶,花不了几分钟功夫,也起不了什么烟。把“罪证”一掩盖,完全是神不知鬼不觉。

  就算不幸有人发现了,跑过来查看,她还能躲进核桃里呢。

  日子就这样忙碌而充实地一天天过去了。

  而她爹虽然已经走了二十来天了,但粮种却在不断往回寄。

  头一批粮种,是在他走后十天左右寄回来的。数量不多,只有四大麻袋。一麻袋也就只有180斤。

  粮种是寄回公社的。牛书记走之前,就已经吩咐好了,粮种一到,直接入粮仓。而社里的民兵连,荷枪实弹地三人一组,日夜轮班守护这些救命粮。

  这时期,民兵都是人手一杆枪的。用的是56式半自动步.枪,是政府56年仿苏联的半自动步.枪造的武器。有些民兵手里甚至有鬼子的三八大盖步.枪,当然了,这种就是解放前的战利品了。

  幸亏有强悍的民兵在,没人敢去粮仓抢粮、偷粮。

  而没过几天,第二批粮种也寄回来了。还是四大麻袋,还是同样规格180斤的重量。

  看到社里都出动民兵了,又看到东西入了公社粮仓,这让二队队员们心里都燃起了希望的火把。

  事实上,这会儿,全国各地到处都在闹旱灾的消息已经传开了。到处都是人心惶惶的,生怕这旱灾过境,连这个水旱由人的地儿都不能幸免。

  看到这一袋袋粮种入了公社的粮仓,不止是二队的人心安了,其它三队的人心也安定下来——咱们公社的牛书记还有李队长确实是个本事人。就算发生了灾害,人家指不定也能给大家伙儿带来条生路。

  不过,虽然心下安定,农人却是数千年来,都是看天吃饭的。传出旱灾的消息后,大家心里都在怕,既怕旱灾会卷过来,又怕自家的存粮不够吃。

  而最怕的,却是出现人祸。

  建国前多战乱,人们靠老天爷赏饭吃也就算了,还得防着流民乱兵进屋抢粮抢钱。

  现在建国才不过十年,大家对于以前的事都还记得清清楚楚,不敢相忘。于是,听到旱灾的消息后,人们就不太乐意出门了。

  都呆在家里守着粮食。

  各生产队也组织了青壮年人员,专门四处巡逻。只不知防的是谁?

  二队的人对此颇有微辞,但人在矮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万一以后粮不够吃,可还有求着这三队的时候呢。

  不过,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形势下,李懿君也没啥好害怕的。

  她现在已经存上够吃一整年的粮食了。虽然后面还有两年的困难时期,但咱也不必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啊!

  相反,跟前段时期的小松鼠囤粮期不同,这段时间,她的重点已经放到了做好吃的上面。

  人生在世,干嘛要过得那么苦巴巴的呢?

  多做点儿好吃的,爹和奶奶也能享享口福。她呢,也不必像小时候那么苦哈哈地,吃顿红苕饭就像过年似的。

  本地属于盆地地区,气候潮湿,自古以来就喜食辣椒、花椒祛湿。种植得也多。

  现在土地虽然归属集体公有,但野地里,却依然到处长有前人植下的花椒树和辣椒丛。

  李懿君没事就会去扯上一些,回家炒菜。

  家里又不缺吃的了,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儿。姜蒜糖等常用调料,她奶奶也舍得买了。

  她先用波巴布树的果肉熬了些水出来,这种酸味十足的汁水,就算是她的醋了。

  再在另外的陶罐里放水放糖,熬至糖溶解。把“果醋”放进去搅伴。然后把陶罐放到灶旁晾着备用。

  取一颗莲花白,撕好洗净。再把胡萝卜切条,蒜和辣椒切好。

  接着,把撕好的莲花白和胡萝卜放在一起,加盐,拌匀。之后,就让它腌着,它自己就会出水。体积也会慢慢变小,看上去像熟了一样,软软的。

  这时候就要挤水了。挤干净后,放到泡菜坛子里,把之前晾着备用的汁倒进去,再加上辣椒、花椒、蒜。泡上一晚上,跳水泡菜就成了。

  当然,胡萝卜要多泡两天。

  这种跳水泡菜,味道跟老泡菜完全不一样。调料调得好,那可是一大美味。

  接着,她又炒了个洋芋腊肉,还有个干烧鳝段。

  她爹已经走了二十来天了。原本她还等着他回来,一家三口一起吃。可这些野黄鳝生命力再强,这两天也开始陆续有死亡的了。

  不得已,她只好每天烧上一些了。

  不过,今天饭菜做好后,她奶奶没回来,倒是有个意料之外的人,摸上门来了。

  她亲娘谢巧云跑过来了。

  谢巧云虽然不要红果儿了,但家里这两天还是揭不开锅了。

  她饿得肚子发疼,想来想去,又想到了她丢掉的这个女儿。

  红果儿现在应该在队长李向阳家里,吃好的喝好的吧?那可是生产队长家!

  想到这个,她觉得自己更饿了。

  鬼使神差地,就往他家去了。

  这一路走下来,路上家家户户都传来饭菜香味儿,可把她馋坏了!可等到她快走到李向阳家时,空气中竟飘来了肉味和油香味儿!

  哟,离正月还早着呢。现在就吃上好东西了?